穷老道补扇
南宋景定年间,在杭州城清河坊之东有一个小扇铺,掌柜王老成,三代以制扇为业,勤劳耐苦,四十岁已成为杭州制扇名师,他经营的店铺,更是远近闻名。
这年夏天,店里进来了一个道士,身着破碎道袍,脚蹬草履,问道:“此店可补旧扇?”老成接过扇子一看,这扇是自己亲手制作,可此扇满是肮脏油污,扇面折叠处破碎得四分五裂,破烂不堪了。
老成见他满头大汗,不停地用道袍袖子扇风取凉,于心不忍,随手在货架上取一柄黑纸扇递到老道手中。老道二话没说,拿了扇子就扬长而去。
不料,第二天老道士又进店来,开口又要补扇,店小二看了这把七零八落的扇子,火冒三丈。老成一看此扇确是本人所制,忙向老道道歉,即将昨夜赶制的一柄新扇送给老道。
第三天,老道又来扇店,这次他没有要求补扇,而伸手向老成索取笔墨,见老道挽袖,蘸饱浓墨,在雪白的墙上题诗一首。
一轮明月四时新,一握新风煞可人,
明月清风年年有,人世炎凉知几尘。
此后,这件事在杭城传为佳话。后来老成将这首诗临摹于扇面,买扇的人越来越多了,没多久,老成就成万贯富翁。
王子清巧进西博会
王星斋扇庄(杭州王星记扇厂前身),嗣后王子清幼年丧父,十四、五岁便在其母陈英的辅助下,经营王星斋扇庄。在生意商场上他得到了磨练,几年后,将扇庄经营搞得很红火,1929年他向当地政府注册“三星“牌商标。
同年首届西博会开幕,因王子清手中无参加开幕式的邀请书,无法入场。他想西博会开幕式推销扇子的良机,绝不能失去。他灵机一动,即换装,头戴礼帽,身着燕尾服,手持“司的克”(拐杖),唤了一名年青力壮标致的伙计帮他拎包,打车到西博会门口,然后手持着“司的克”与伙计大摇大摆地进入会场,门口站岗、收门票人目瞪口呆,以为来了名阔绰绅士参加开幕式,连门票邀请书也忘了向他要。
王子清与伙计进入会场后,大肆发放广告宣传品,推销,为日后经营打好奠基石。王星记扇骨竹雕获三等奖。同时还签订了不少订货合同,名扬杭城。
由于王子清精明的经营头脑,又善于经营管理,生意兴隆,冠于同行,王星记扇庄一跃成为杭城扇业名庄,驰名国内外。
扇面杭画源头
自古以来,杭扇被誉为杭州雅扇。以杭州王星记为代表的杭扇富有地方特色。
杭画从何而来呢?绘画史上无“杭画”记载,是一种民间绘画方法。在三十年代时,有一位绘画艺人姓刘名亦屏,专为舒莲记、王星记扇庄扇面绘画加工的。刘先生有一位好友李仲海也入门于他的绘画方法。
抗战前后,王星记与舒莲记竞争十分激烈,王星记的檀香扇部分由苏州加工的(称为白坯和“来画”),王星记自己生产的产品取名为“杭画”,并由刘亦屏、李仲海等人绘画,画好后送上海销售。
抗战后檀香扇销售量逐日增多,李仲海先生又组织陈推斋、寿秋生、袁景才等一批人画杭画,时后,徐耐贞跟丈夫陈推斋学画。画的内容主要是“四季”花卉、罂粟、牡丹、菊花、梅花、松鹤。
五彩牡丹,叶子有阴阳色彩,正深反淡,构图按扇形而变化。其特点是色彩艳丽,线条工整而流畅,民族色彩较强,适宜画女式檀香扇绢面、黑纸扇、泥金扇、白骨绢扇、乌竹扇面等。这种绘画方法有一定的地域性,而且是本土本乡的,又画在杭扇上,故命名为“杭画”。
梅兰芳与王星记扇子
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演戏一生,爱扇一生,喜画扇,又藏扇,收藏扇子数以百件。演戏时十分讲究扇子功,扇子也就成了他的“艺术伴侣”。
梅兰芳先生演的《千金一笑》中扮晴雯,《贵妃醉酒》中杨贵妃手中挥动着泥金牡丹扇,更显得贵妃雍容华贵,与剧中身份相得益彰。
梅兰芳手中的扇子从30年代起,都由杭州王星记扇厂提供。而他演戏的扇子常被人“偷”走。一次,在上海中国大剧院演出《贵妃醉酒》的消息,轰动了整个上海城,戏票被抢购一空。在演出之前,管道具的小李对他说:“牡丹花扇不见了”。
梅兰芳心里一震,这把扇子是演“醉酒”必不可少的道具,是他在演出前,专门派人请王星记扇厂的老师傅制作的。
这把泥金牡丹扇“失踪”,如何登场演戏呢?梅兰芳拉开抽屉,拿出一把扇子即挥笔泼墨,牡丹扇画好后,随着锣鼓声,挥扇登台,惟妙惟肖的刻划出杨贵妃醉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当演出到贵妃靠栏杆的那动作,他用右手轻轻抬动扇子,伸过左手将扇面轻轻打开,颇能体现贵妃娘娘那种矜持的神态。这种微妙的动作,便常常靠“扇子功”来表演。
后来,梅兰芳又派人到王星记定制一把泥金牡丹扇。